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是我校的办学特色,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苗医药教研室于2006年6月5日从我校民族医药研究所抽调师资组建,2020年3月更名为民族药(苗药)教研室。民族医药研究所前身为贵州省中医研究所民族医药室,成立于1984年,主要从事民族医药理论、民族药的生药学、民族药的化学和单验方的筛选等基础性研究工作。多年来,致力于苗族医药调查和文献整理,研究苗族医学的哲学思想、病理观念、诊断治疗、用药理论、组方原则等相关内容,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手段对苗药的作用机理、苗药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制剂工艺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苗药的科学化、现代化和深入开发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指导苗医的临床实践、合理用药以及产品开发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21世纪至今,民族医药学进入到一个全面快速发展的时期。通过我校苗医药研究者在苗医药教育体系建设方面的不断努力,苗医药逐步进入了高等教育领域。以我院杜江教授为首的苗医药工作者自主组织编撰了《苗语》、《苗族文化》、《苗医药发展史》、《苗医基础》、《苗药学》、《苗药资源学》等系列教材,招收了苗药方向本科生,民族医药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为贵州民族医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本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5人,兼职教师12人。承担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苗医药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
吴继春,男,1982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药学院民族药(苗药)教研室副主任。承担《苗族文化与苗医药发展史》、《苗药学》等课程,科研方向为苗药物质基础与活性筛选。主持完成省级科研项目3项、厅级项目1项,起草地方药材标准6项,以第一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获得2019年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第三完成人)。《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青年编委。
江洪,男,1980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师,主要承担《苗药与苗药制剂》、《苗药学专论》教学课程。现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的栽培、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喀斯特生态恢复等工作。主持及完成省部级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3项、校级课题2项,参加国家星火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3项;完成论文30余篇,其中SCI 13篇、核心期刊14篇,一般期刊多篇;获得国家专利3项。获得贵州省自然科学类三等奖1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指导学生获得大创项目省级二等奖1项,市级二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厅专家库专家成员、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专家库成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和大品种培育分会理事。
刘益臻,1981年生,博士,讲师,现任贵州中医药大学教师,主要承担《苗医基础》、《苗药学》、《苗药与苗药制剂》;现研究方向为民族医药治疗内科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教研论文3篇。主持省级课题1项,厅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编专著1部。指导本科生参加挑战杯获得省级二等奖1项,院级二等奖2项,院级3等奖1项,校级优秀奖1项。
夏志华,汉族,中共党员,1977年9月出生,博士,讲师,2006年3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2019年10月入职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药物化学1实验》、《药物化学2实验》、《药物合成实验》、《专业综合实验》等实验教学及实验准备工作,以及《文献检索》、《药学文献检索》、《苗族文化与苗医药发展史》、《苗药与苗药制剂》等课程的教学工作。2023年11月赴册亨县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任驻村第一书记。主持校级项目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参编专著1部。
李代波,男,博士,讲师,四川达州人。201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植物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主讲《苗族文化与苗医药发展史》等课程。科研方向为转录因子对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药用成分合成调控的分子机制。主持博士启动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篇,合作发表SCI论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