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简介
药学院成立于1975年,其前身为贵阳中医学院中药系,是全国创建较早的中药高等教育院(系)之一。学院秉承“德厚术新,本草至臻”的院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在历任带头人梁光义、何顺志、杜江、周英等教授的带领下,历经48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已经成为西南地区中药学类专业与药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21年,中药学获教育部批准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全层次中药学人才培养体系。
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241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67人;博士161人,硕士53人,硕博士占比为88.8%。国家级及省级人才称号19人。现有在校本科生4085人,在读硕、博士研究生538人,是贵州中医药大学办学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
学院开设有中药学、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生物制药、食品质量与安全、种子科学与工程以及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共11个本科专业。其中,中药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中药制药、药学、制药工程、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学院拥有中药学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少数民族药学(苗药学)和中药资源学(药用植物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以及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本学科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中医药人才为根本目标,同时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学科立足贵州民族医药资源、药食两用资源以及喀斯特中药资源优势,针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和产业化需求,围绕中药民族药资源保护与鉴评、种质创新、高效栽培、质量控制、药效毒理、饮片加工与炮制、新药创制以及大健康产品开发等方面展开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形成了鲜明的学科方向及特色优势,在云贵高原中药民族药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本学科已成为西南地区高水平中药学类、药学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并在原创性中医药科技成果培育、重大科技任务攻关以及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学院拥有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26个,包括国家级中药学(民族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部贵州民族医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贵州省苗医药重点实验室和贵州省中药民族药种质资源保存与共享服务科技创新基地等。
近五年,学院获资助科研项目429余项,总经费1.29亿元,其中,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3项;发表科研论文1231篇;出版专著55余部;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3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励3项;获授权国家专利61项。近年来,药学院积极推进国家重大公益项目,高质量完成了贵州省(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普查覆盖全省88个县(市),共采集腊叶标本近17万份,药材标本近7000份,种质资源标本近2000份,为贵州省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宝贵的资源基础。
2015年至今,我院学生在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分别取得团体一、二、三等奖和个人一、二、三等奖。学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竞赛中荣获国家一等奖。
学院教师充分发挥专业和技术优势,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绩。教工第九党支部2019年被授予“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2020年荣获全省“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2021年荣获“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教工第五党支部2021年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教工第八党支部2022年荣获全省“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示范点”。
药学院党委将继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建设国家级重点学科为重要牵引,进一步加强学院内涵建设,突出中药民族药特色学科和专业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创新实践能力,将学科建设成为培养中药民族药领域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成为中药民族药科技创新的高原高地,成为推动中药民族药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方阵地。格物致知、上下求索,药学院全体师生将坚持“开放、特色、创新”的理念,不断开拓进取,为把学院建设成为中药民族药领域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药学院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