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师资队伍 -> 正文

药剂教研室教师简介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11-16 浏览次数:

药剂教研室原名制剂炮制教研室,始建于1975年,由郭润康老师担任教研室主任,1983年制剂炮制教研室分离为制剂教研室、炮制教研室,后更名为药剂教研室。现位于思邈楼3-15、3-16、311、309、307。药剂教研室历任的教研室主任分别为杨基森教授(曾任药学系副主任)、林亚平教授(曾任药学系副主任、主任,贵州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张永萍教授(曾任药学系(2010年更名为药学院)副主任(副院长))、李江教授、陈晓兰教授。

在历届主任和教师的不断努力下,经过四十年的建设,配备药剂学教学和科研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现承担本科《中药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剂学》、《新药研制开发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制剂检验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制药导论》、《制药工艺学》、《中药制药工艺学》、《药学论文写作》、《药剂学实验》、《中药药剂学实验》、《工业药剂学实验》十四门及研究生《中药药剂学专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两门课程的教学任务。

本教研室具有稳定的研究方向,多年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开展中药新技术、新工艺研究与应用。现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中药民族药剂型改革及缓控释制剂研究,二是中药民族药靶向给药系统研究,三是中药经皮给药和经黏膜给药系统的研究,四是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及制剂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中药及民族药优势特色的中药新药,转让4个。本教研室近五年来培养硕士研究生近40名,在研科研项目15项,现有科研经费200多万元,其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级科研项目10项。横向课题8项,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近50多篇,主编教材1部,副主编3部,参编教材专著10本。



陈晓兰,女,1976年生,苗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科技厅项目评审库专家,贵州省药监局现场核查员,贵州中医药大学外用制剂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筛选和大品种培育分会理事,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药物经济与药物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药药剂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围绕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疾病、乳腺疾病、脑卒中等疾病开展中药民族药经皮给药制剂和鼻腔给药制剂的构建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主讲《中药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新药研制与开发学》、《中药药剂学专论》等课程。主持各级科研课题12项。发表论文80多篇;主编省级规化教材1部,副主编教材3部,参编教材3部,参编学术专著1部,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2项。


 

宋信莉,女,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承担了《中药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课程的教学任务,研究方向主要为中药民族药新型递药系统。贵州省级“金师”,校级教学名师;2016年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校级“宋信莉教师教学发展团队”负责人;2021年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贵州中医药大学“十三五”建设期间嘉奖,2020年贵州中药大学药学院教学卓越奖。主持各类教改项目8余,发表教改文章10余篇。参编规划教材4部、其中副主编1部,主编专著1部;校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两项,2020年获第五届全省高校青教赛理科组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等课题2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发明专利2项。


 

高远,男,1987年生人,汉族,讲师,中药学博士,中医学博士后。2017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中药经皮给药研究及中药新药的开发。主要承担《中药药剂学》、《中药制药工艺学》课程讲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地区基金一项《基于“穴位贮库效应”理论的中药“药对”白芥子-细辛/甘遂穴位贴敷给药增效机理研究》,发表教学改革、中药制剂研究相关论文十余篇。


 

陈唯实男,1983年生人,汉族,讲师,上海海洋大学本科毕业(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专业:制冷与低温工程),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专业:方剂学)。长期从事中药药理、中药药剂新剂型开发及中药新药研制研究,目前研究方向包括炎症信号通路、脑部信号通路传导异常,成果寥寥,但十分喜爱自己所研究的东西。主要承担《中药制药工艺学》、《中药药剂学》、《工业药剂学》、《中药药剂学实验》、《工业药剂学实验》课程讲授。


 

缪艳燕女,1979年3月生,硕士,讲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青年委员。2008年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毕业留校任教至今,承担《中药药剂学》、《药剂学》、《药物制剂检验》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剂型与新技术的研究。近年来,主持贵州省科技厅、教育厅项目5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10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教学论文10余篇。2014获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5),发明专利6项2016年台湾大仁科技大学研修2019年于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韩伟,男,博士研究生,讲师,2018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同年进入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承担《药剂学》、《药剂学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从事缓控释及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中药药理研究。担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主持省级课题1项,指导学生获大创项目3项,发表论文1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荣获校级三等奖1项,副主编参编专著1部。



汪祖华医学博士,教授,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访问学者,2016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药学院,现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纳米药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与大品种培育分会理事、贵州省药学会药食同源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药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Atlantis Highlights in Chem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杂志副主编、Materials Highlights杂志编委、《中草药》杂志青年编委,兼任Journal of Nanobiotechnolog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Biomaterials Science和《中草药》等国内外期刊审稿人;主讲《药剂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和《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药物的缓控释和靶向制剂、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生物医用材料、食品营养功能因子稳态化靶向递送、精准营养食品和药食同源中药大健康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2项,横向课题5项,教改项目3项,其他4项;发表SCI论文40余篇,北大中文核心3篇,教改论文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件,以第一发明人转让发明专利1件;参编《药剂学》《药学概论》等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术科技竞赛获奖40余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7项;2021年获贵州中医药大学十三五期间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职工称号。


 

吴德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GCP检查员,贵州省科技厅项目、江西省科技厅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中药新制剂与新剂型的研究、中药二次开发及大健康产品研发。近五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其他厅局级项目3项;主持贵州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项,贵州省“金课”1门,贵州省一流培育课程1门。参与重大新药创制“中药新型给药系统技术平台”,国家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一类中药新药“金水宝”关键技术改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肠宁胶囊候选药物的研究;近5年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25篇;参与编写教材、专著4部。


 

吴静澜,女,1973年9月出生,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执业药师国家中医药传承人,省药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评审专家主要从事中药药剂学》、《工业药剂学》、《药学论文写作等课程的教学及中药、民族药新剂型新制剂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篇,教学论文4篇;参编著作或教材6部(已出版);主持科技厅项目4项,市科技局项目1项,省中医药管理局1项,校内项目多项,参加国自然2项;指导大创多项;第一发明人获得并转化发明专利3项,专利转让1项。


  

 

杨芳芳,女,硕士,副教授。200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于2007年在本校取得中药学硕士学位。2011年参加中组部贵州省第八批“西部之光”计划,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学习。现主讲《中药药剂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等专业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新药研发及新剂型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加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2013年获得贵州省及贵阳中医学院教学成果奖(第5完成人)。


 

车鑫,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中医药大学黄芪研究中心主任,本硕博均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2005年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药剂系留校任教,2018年-2019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工作,2019年调入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药剂教研室。主讲物理化学、基础化学、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新剂型、新型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功能化妆品的开发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纵向课题有辽宁省科技厅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贵州省科技厅项目、山西省农业厅项目、贵州省中管局项目、贵州省卫健委项目、大同市科技局项目、沈阳药科大学项目、贵州中医药大学项目等,累计研究经费260余万元;企业来源的横向课题10余项,累计研究经费10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6篇,北大核心论文6篇。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已指导硕士研究生17人。


 

朱月女,1991年2月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省第七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千层次)、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经典名方筛选和大品种培育分会理事贵州省药食同源专委会委员,主讲《药剂学》、《药学论文写作》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生物活性材料、药食同源功能性食品及化妆品的研究与开发。截至目前在ACS Nano、Biomaterials、Nanoscal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自然项目6项,主持省级项目1项、厅级项目4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件,授权1,参编专著1部,指导学生获互联网+等学术科技竞赛省级一等奖以上15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



杨立勇,男,硕士,副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制剂分会委员,研究方向为民族药药效基础及中药制药研究,近几年主要承担了《中药药剂学实验》、《药剂学实验》等实验课程的教学任务,参编教材5部、其中规划教材2部;参编专著6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贵州省科技基金等省级项目10余项、横向及其他项目10余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参与);发明专利1项(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