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贵州中医药大学校内机构调整,将药学院“中药、民族药标本馆”与“苗医药博物馆”机构合并。原科普基地场馆占地面积由656平米扩增至2156平米,建筑面积扩增至8124平米(含贵州苗医药博物馆5500平米),年接待能力约1万人次。科室先后承接贵州省第三次、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省级内业工作,馆藏得到极大扩充。目前馆藏展品包含30万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1.5万份苗药药材标本、2000余份药用种质资源标本、500余份药用动物标本、82份药用矿物标本的各类标本,药用标本馆藏量贵州省排名第一。科室设专职人员5人,由教师、学者、学生组成的专业讲解团队21人。
魏志丹,女,博士,讲师。现工作于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贵州苗医药博物馆(标本馆)。长期从事植物学分类研究与标本馆管理工作。承担《苗药资源学》的课程教学,主持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湄潭县的普查工作,主编《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标本图集》卷一、卷二和卷五3部著作,参编著作5部,发表论文4篇。
李新辉,男,植物学博士,副教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现工作于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省苗医药博物馆(标本馆),从事贵州民族医药及药物资源应用,苗药资源学和贵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践等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纵向科研项目4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厅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和多项横向基金;发表文章16篇,其中SCI 6篇。
何席呈,男,硕士,中共党员。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贵州苗医药博物馆(标本馆)教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苗医药分会副秘书长,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副秘书长。从事以苗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理论整理及药材品种研究,致力于民族医药文化的推广与科普工作。主要负责贵州苗医药博物馆日常内涵建设,承担苗医基础、苗药学、苗药与苗药制剂、苗药学专论、苗医药概说等“苗医药特色系列课程”教学工作。主编苗医药专著3部,发表文章15篇。
刘晓龙,男,博士,中共党员,讲师。现工作于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贵州苗医药博物馆(标本馆)。贵州省民族医药学会理事、贵州省药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活性成分与质量标准。承担《中药鉴定学》和《生药学》的教学工作。目前主持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贵州省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子项目2项,贵州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计划项目1项,厅局级项目2项。在国内外发表相关内容较高水平学术论文40余篇。
冯玲,女,博士,中共党员,讲师。现工作于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贵州苗医药博物馆(标本馆)。主要从事民族药用动物资源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主要承担《苗药资源学》《药用昆虫》、《药用动物学》等。主要从事民族药用动物资源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已发表SCI论文6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其他省级、厅局级项目3项,参编著作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