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作为“第七届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大会”的平行会议之一,由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中医药大学联合主办,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承办的“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贵州)——第三届传统医药与产业发展分论坛”在贵州省国际会议中心顺利召开。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震出席并致辞。贵州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柴慧芳、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蔡琨、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刘育辰、科研处副处长赵杰宏、关岭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主任王小仲、微致(贵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志国等应邀出席论坛。药学院院长庞玉新,副院长何康、俸婷婷参加论坛。药学院陆海霞博士主持此次论坛。
参会师生代表合影
刘震在致辞中指出,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瑰宝,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既要守护好这一文化根脉,更要通过创新驱动,加强产学研用合作,让传统医药产业成为推动健康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贵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震致辞
在签约仪式上,我院与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关岭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心、微致(贵州)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等三家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各方将深化技术研发、数据共享、成果转化及文化传播等维度协同创新,共同构建中医药与民族医药的现代化发展体系,不断增强传统中医药的学术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
论坛邀请了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协理副校长、药学院创院院长朱依谆,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副院长、教授陈红波,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教授白云龙,澳门科技大学中医药学院助理教授、副研究员钟文蔚,香港浸会大学助理研究员谢文剑,英国诺丁汉大学食品营养系副教授杨妮,马来西亚拉曼大学M.Kandiah医学与健康科学学院中医系副教授杨早等作报告。报告聚焦传统医药领域的前沿突破与产业转化,探讨了天然药物的发现和成药性研究,化橘红来源细胞外囊泡用于器官移植免疫排斥的治疗研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药防治策略研究与探索,膜科技对中药制药分离过程工程原理的颠覆性创新与“低碳流程再造”,香港-内地协同驱动传统中药现代转化,石斛风味化学研究进展,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中药筛选等内容。与会专家从基础研究、技术转化、产业升级等多维度展开产学研用深度对话,重点围绕跨学科协同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等战略性议题,展示了传统医药与产业发展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产业化经验。来自埃及-中国友好协会的专家对此次论坛给予了高度评价,强调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推动传统医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他们希望能继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推动双方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传统医药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
此次活动旨在推动传统医药领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促进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助力全球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有机衔接。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建设人才与创新高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我院将持续加强传统医药研究,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助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图文丨 药学院办公室
一审丨梁春波、俸婷婷
二审丨刘顶鼎
三审丨蒲 翔